评论区
发送邮件
返回顶部
侨乡志
当前位置: 首页侨乡志正文内容

侨乡福林

时间:2020/12/5 5:27:59来源:龙湖镇侨史馆
字号:1950

福林村位于龙湖镇西部,毗邻永和镇,辖区内有檀林、粘厝埔两个自然村,现总人口2669人,占地面积229.53公顷,是晋江侨乡一颗璀璨的明珠,被誉为“侨乡中的侨乡”。其乡裔上万人分衍于菲律宾和中国港、澳、台等地。福林村是福建省首批传统村落(2015),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(2016),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,2019年1月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

檀林村具有典型的闽南地方特征,其“五古”(即古村、古寺、古学塾、古民居及古街)彰显了其显著的历史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古朴与清新兼具,自然与人文相融,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,是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,突显了檀林历史文化的自然之美、人文之美、乡土建筑之美、生态之美……

檀林古村历史悠久,景色旖旎。相传此地因陈氏开基,故称“陈林”,后因檀树成片,改称“檀林”。元、明属晋江县十七、十八都,后因弘一法师曾在该村福林寺驻锡而借寺名为村名。福林村是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典型闽南特色古村。村庄居开阔盆地,阳溪自西北而东南,曲折穿流于盆地中间,两侧田野风光,景色宜人。檀林村中住民以许姓为主,粘厝埔则全部姓粘,为满族,是北宋时期金国皇室完颜宗翰后裔。

福林村虽处晋南乡村,然环境幽静、适宜清修。故诸多高僧大德莅此,或净住,或掩关,或研经,或讲学。1941年5月17日至1942年4月5日,弘一法师曾于此结夏安居,由是龙象蹴踏、群贤毕至,慈云弥漫、泽被泉南。在短短的10个月又20日中,大师撰修 《律钞宗要随讲别录》  《晚晴集》 及 《药师经析疑》 等书,并定期为学僧讲授《律钞宗要》 等,逢寺院念佛期为大众宣讲法门要义及印光大师盛德;诸方大德亦随之而来,如广化寺方丈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创建福建佛学院的圆拙和尚,曾经提借百两黄金支持中共泉州地下党之广空和尚,赴南洋弘法卓著之传贯法师,后任泉州大开元寺住持妙莲法师等。1946年12月10日至1950年1月5日,传贯、妙莲二师于福林寺后殿二楼闭关三年,晴远、观严、道津诸法师为之护关,更为闽南佛教界所称誉之盛事。此外,近代著名文学家丰子恺曾专程来寺参谒弘一大师,并为其画像。

福林村拥有“闽南古民居营造技艺”(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)和“泉州南音”(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口头及非物质遗产”),有许多传统文化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古建筑群落,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,同时也是一种活态文物,是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处。华侨文化对当地建筑形式起到了重要影响,三处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为福林寺(庙宇,明万历年间建)、春晖楼(民居,1946年建)和许经撇宅(民居,1933年建)。村中有很多中西合璧的番仔楼,建筑细部工艺精美,工艺价值较高,具有一定历史意义。福林村的古民居建筑蕴含着成熟的审美观,凝聚着世代传承的亲情,承载着浓厚的人气,堪称“闽南民居建筑博物馆”。

“绿野山房”“养兰山馆”是福林村启蒙教育的发祥地,也是华侨先贤兴学办校的开端。在清咸丰年间(1855年),乡侨许逊沁心系故乡子弟的启蒙教育,兴建一座书房,创立第一所学塾“绿野山房”。清光绪年间(1890年)乡侨许志长又在村东创办了第二所学塾“养兰山馆”。清末泉州知府李昶(李增蔚)曾到古村福林,在盛赞村景风貌之余,并送对联墨宝“养士兴贤开其先路,蒙泉育德立之始基”,后来村小学就曾以“养蒙小学堂”为校名,为百年老校檀声小学之前身。

福林古街,始建于1927年,“回”字形的古街,有西洋风格的骑楼式的两层洋房,也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红砖杉木结构的骑楼。这些古街建筑虽有的破败不堪,但它记载着曾经兴盛的历史,记载着侨亲的历史功勋与拳拳之情,也记载着华侨对故乡不忘的乡愁!

福林钟灵毓秀,地灵人杰。村中历代名人辈出,如清咸丰年间菲岛华社之翘楚、反哺桑梓之先驱的华侨许逊沁、许志螺父子;有民国时期任厦门市首任市长、马尼拉中华商会会长,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侨许友超;有1937年曾任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董事长的许经撇;有乐善好施闻名遐迩的许志长;等等。可谓胜地出英杰!

福林村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、人文风情、历史遗产。2018年厦门大学在福林村创建泉州市唯一的“高校—乡村”共建实践基地(简称“清源别院”),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!福林村欲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正在积极开展古村落保护和乡村复兴之诸项工作。

(福林村委会 供稿)